
了解醫院最新資訊

第二節?初創與健全時期
(1949—1979)
1949 年 5 月 7 日,溫州市區迎來和平解放。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人民群眾的健康事業,重視醫療衛生工作的建設,加強了對溫州市公立醫院、藥房和衛生防疫等工作的管理領導。永嘉普安施醫施藥局因一直秉承“施醫施藥救濟貧民”的宗旨而聲譽日隆,且本身屬于社會公益事業,1949 年, 在溫州市人民政府的主導下,交由溫州市總工會接辦。1952 年 5 月,“普安局”因資金無著而停業。同年,溫州市人民政府將“普安局”交由溫州市衛生局管理,市衛生局委派吳國棟等同志接管主持“普安局”工作,并改名為“溫州市普安醫藥局”,正式隸屬于溫州市衛生局的直接領導,藥局時有醫師 19 名,采取自愿組合、經濟獨立、民辦公助的經營方式,經營管理秩序和醫療業務建設不斷得到完善和加強。1955 年 12 月,經溫州市人民政府批準,“溫州市普安醫藥局”改稱為“溫州市中醫門診部”,屬全民體制,白仲英任門診部主任,周玠甫、林鼎文任副主任,人事、總務、會計專人管理,黨小組歸溫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黨支部領導;1957 年下半年,受市衛生局委托,“溫州市中醫門診部”主辦了溫州市第一期“中醫學徒班”,學徒班不久改名“溫州中醫學校”,學制五年,招收高中畢業生 28 名,白仲英出任校長,朱湘舟任教導主任,由于當時尚無中醫教育機構,該批學員中的部分成員成為了醫院業務發展急需的中醫專業人才;1958 年 7 月,“溫州市中醫門診部”更名為“溫州市中醫院”,院址仍設揚名坊,白仲英任院長,開放床位 30 張,次年增加到 40 張;1960 年,床位達到 60 張;1959 年 10 月,建立了溫州市中醫院第一個獨立中共黨支部,胡國輝任書記,隸屬溫州市衛生局黨組;1961年,由于醫院業務發展的需要,經溫州市人民政府調配,醫院整體遷址到百里西路198 號(原“福祿林”游藝場內),開設床位 70 張,病房主要收治肝炎等傳染病患者為主;1966 年初,為拓展業務空間,醫院在解放北路 26 號(現解放路 228 號,溫州市牙科醫療中心所在地)開設新的門診部,同年接納浙江中醫學院首屆中醫專業的本科畢業生 3 人,醫院醫療技術管理逐步走向規范。
市區解放路 228 號的牙科醫療中心
1966 年至 1971 年曾為醫院門診部
1966 年 5 月,“文化大革命”開始以后的十年動亂期間,醫院管理和業務發展亦受到了巨大的沖擊,當時醫院成立了溫州市中醫院革命委員會,職工內部出現了派系斗爭,醫療業務秩序受到嚴重破壞,革命委員會領導多次換人,醫院管理業務的資料毀于一旦,直至 70 年代中期,社會政治環境得以改善,醫院管理層才逐步穩定,業務建設也逐步得以恢復。1971 年,醫院遷址信河街大士門 27 號(原大士門院區所在地)。該處原為溫州市傳染病院用房,同年,該院遷出;1973 年,由于原先的醫療用房破舊老化,經醫院領導班子的努力,取得財政撥款 5 萬元,建成 500 平方米的門診部(原七病區 1-2 樓),改善了醫院的業務空間;1978 年,經溫州市衛生局批準,溫州市中醫院與中醫學會聯合舉辦中醫提高班,學制五年,招收學員 40 余名,于 1983 年結業,其中有 5 位學員畢業后留在醫院從事臨床醫療工作,成為醫院當時急需的臨床專業人員;1979 年,為提高醫院的中醫技術力量,擴大醫療規模,醫院向全市公開招聘中醫臨床人才,經競聘和考核,共吸收了 11 名社會招賢醫生,為發展醫院內科、傷骨科、針灸科、婦科創造了條件。隨著業務規模的發展,醫院先后設置了院辦、后勤組、醫務組等職能管理科室,開設了內、外、婦、兒等臨床科室,形成了基本的業務建設框架,并增設了超聲波室、心電圖、放射科等醫技科室,醫院的醫療格局和行政職能也逐步規范;至 1980 年,又增設傷骨科、針灸科,并投資 21600 元,建成 218 平方米的中藥配方部。
二十世紀七、八十年代位于信河街三牌坊的醫院大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