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了解醫院最新資訊

2011年仲夏時節,我十分幸運地獲得了在北京積水潭醫院舉辦的“衛生部第48期全國骨科醫師臨床進修班”的學習機會。在醫院及科室領導的大力支持下,開始了為期一年,繁忙卻又充實的進修生活。一年來,所見所聞頗多,今日付諸此文,將感受和啟示與各位同道分享。
一 追溯探尋歷史
北京積水潭醫院,是在1956年新中國百廢待興的局面下,由敬愛的周總理親自倡議建立的,醫院坐落在清代誠親王王府舊址上。建院之初,衛生部牽調北京協和醫院骨科骨干人員作為班底,并集中了全國各地最著名的骨科醫生,其中就包括中國現代骨科奠基人孟繼懋在內的三位海歸專家,如此人才配置及政策支持,使得該院很快成為國內骨科專業實力最強的醫院。幾十年來,該院骨科綜合水平始終在全國首屈一指,科室結構已劃分到四級學科,主要有創傷、手外、矯形、脊柱、骨腫瘤、小兒及運動損傷等七個科室,各科均有國內知名專家,如:王澍寰院士、AO創傷中國區主席王滿宜教授及北京市骨科主委田偉院長,還有衛生部授予的“人民好醫生”韋加寧教授。國內骨科各專業多項“第一例”手術均誕生于此,醫院還多次在邢臺、唐山、汶川、玉樹等重大地震災害中進行醫療救援,亦曾為草原英雄小姐妹、聯合國秘書長安南、溫州動車事故中的傷員“小依依”及體育明星劉翔、李娜等諸多名人診治。近幾年骨科手術量已近年均四萬臺,在全國骨科界排名第一,成為廣大骨科進修醫師心目中的“骨科圣殿”。
二 醫師培養體系
幾十年光輝燦爛院史的背后,必然是前仆后繼、英雄輩出的一代代骨科醫生不懈奮斗和努力的結果。這就不得不提起該院的專科醫生培訓制度。能來此工作的醫師主要來自北大和協和的優秀畢業生,07年前基本招收碩士,而之后就只招博士了。自住院醫師入職后,要完成五年的輪轉,包括在本院各科和北醫系統內的其他醫院科室的輪轉,輪轉期間即被要求報名參加香港或是歐美的骨科醫師資格考試,一旦通過即可申請有資助的國外大牌醫院進修資格。在脊柱外科期間,曾旁聽過協和八年制博士生的一堂臨床見習課,本以為講解骨科總論的基礎課程,料想不難,開課后卻發現,講解全程英語,PPT也是英文。雖然,能看懂部分幻燈標題,但卻在聽說方面相去甚遠。即使這樣的見習課程,也只是由本院高年資住院醫師完成授課,而教學內容據說很多節選自歐美醫學專業課程,并在授課過程中有很多互動環節,教與學相得益彰。以管窺豹,可見一斑。還有一事讓人感觸頗深,現任院長田偉說過,合格的骨科專科醫師,應該是在五、六年骨科各亞學科輪轉完成后,再確定方向,前往國外具有世界最先進水平醫院深造五六年,然后完成相應的國際上認證的資格考試,才算得上一位合格的骨科專科醫師。而要想成為國內知名專家教授,必須在職業生涯的早期,經歷這樣的魔鬼訓練。事實上,他本人也拋家舍業在日本、美國進修六年,返回醫院后便在九十年代建立起國內第一批脊柱外科,在該領域有極高造詣。
說到各科的繼續教育,可謂各有特色,精彩紛呈。雖然手術量巨大,但每個科室均會在每周安排“科室查房日”,不安排任何手術,分析病例,探究學術。即使業務再忙,也要保證有學習交流的時間,讓人感慨良多。其所謂的查房是將過去一周術后的和將要在下周手術的病例,進行全科內討論,當然主要是那些大腕們分析點評。每到此時,最開心的就要數進修醫師,比起換藥、寫病歷這些活來說,這就是讓人大開眼界,聞道解惑的時候了。此外,醫教科統一安排各科專家定期授課,每次一個專題,讓聽者十分受益。甚至連在北京其他大醫院進修的醫生,也紛紛前來聽課,可見影響力之大。同時,各科還有小課安排,均由副高和主治醫授課,時間和題目較為靈活,也令人大飽耳福。氣氛之活躍、和諧,討論之激烈、精彩,身處此境一年余,受益匪淺。本院小大夫們終日沉浸于學術氛圍濃郁的積水潭中,水平提升之快、見識擴大之廣,自不必說。正所謂在進修生中流傳甚廣的一句經典:“學骨科,一定要在積水潭里面泡一泡。”
三、醫院診療體系
之前我們提到過的科室查房,只是積醫診療體系的一環,下面為大家說說,親身經歷的百姓看病難、看病貴的問題。每個醫師普通門診全天120個號,有一次帶親戚去看病,早上八點就已無號了。專家號每天40個,絕大多數2-3個月前就得預約,因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眾多,不愁病源,所以上午不到十一點半,下午四點剛過,專家們就打道回府了。至于特需號,每位三百,數量有限,就算價貴且無報銷,也是人滿為患。有機會侍診專家,看著他們通過簡明扼要的詢問病史、熟練扎實的體格檢查、細致縝密的鑒別診斷,一直到制訂出最后的診療方案,著實讓人心悅誠服。時間一長,跟隨不同的專家出診,也見識了不同的行醫風格,到最后還是覺得高超的醫技固然重要,但高尚的醫德更為可貴。
患者一旦入院,經科室查房討論后,便定下了具體的手術方案。在術日當天,按手術難易程度排好臺次,按醫師水平及職稱定下主刀順序。對于常規手術,主任們基本放手給主治大夫們去做了,一個愿教,一個愿學,甚至會有正高為主治拉鉤的情況,都屢見不鮮。互相的交流,坦誠而開放,人際關系也都比較和諧,思想素質都很高,寫到此,不禁又想起小兒骨科張建立教授和我說過的話:“積水潭是一個江湖義氣很重的地方,上下級醫生之間,多以師徒相稱,這在全國的醫院里邊,可能找不到第二家。”本院大夫在此環境之下,終日耳濡目染,感同身受,加之巨量手術和個人努力,成名只是早晚而已。或許有人要說,把誰放在積水潭都能成專家,可是這里門檻之高,高到讓人只能自慚形穢,無因豈有果?
四、基礎科研體制
現在的學術界造假之風層出不窮,真正對臨床有指導意義或是啟發創新的課題和文章究竟能有多少,可想而知。對于積水潭如何搞科研,也是我此行較為感興趣的話題。在各個臨床科室中搞基礎科研的人基本沒有,他們絕大多數都是致力于臨床手術。曾流傳當年北京一所大醫院某教授,開刀數量比不上積水潭一個主治多,文章數量卻是遠勝于積水潭各科文章總和,最后因此而榮膺院士,以至于現在還廣為積醫人所詬病。在矯形外科期間,有幸跟隨中華骨科主委邱貴興教授的博士吳堅老師,因為相處十分融洽,平日閑談中聽說其也苦于撰寫論文,讓我大感意外,不是不寫,而是對自身要求太高。可是每每在病例討論及科內講課時,其水平之高,同為副高醫師卻無人能出其左右,真是令人深思。他們所寫文章不多,即便寫絕大多數也為臨床型,屬于前瞻性、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,多與之平時工作中所遇困難和要解決的問題相關。病例數多在上百例,隨訪時間多為十年以上。隨后又能繼續展開回顧性研究,從而為臨床真正起到指導實踐作用。
一年來,這個一流醫院、這些一流人才所帶給我的知識、經驗以及做人做事的思想和態度,還讓我不斷地回憶、整理、研究、思考。讓我深刻地認識到:作為一名現代骨科醫師,不論中西醫的教育背景,在當今高速發達的數字信息化社會,都應繼續深造學習,加強對外交流。通過這一年多系統、正規的骨科學習,我想不僅僅是在理論和技能上得到了提高,更多地是在思維方式上得到了升華。這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,對甄別什么是先進正確的主流理論和診療方式,如何進一步地完善自己的診療體系,都大有裨益。只有掌握醫學主流的動態,才能更好地為廣大患者解除疾患;同時也讓自己更好地實現人生的價值和理想。最后,我想以 “精誠、精藝、精心”的理念,來時刻鞭策自己,并與各位同道共勉。